吕锡生
今年(2017年)是中华游圣徐霞客诞辰430周年,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的研究员,为积极配合宁海县和人民政协报社发起的徐霞客旅游路线的申遗工作,特地对徐霞客历次往返出游路线作了考证,以便使申遗工作更具有科学性,把徐霞客故乡的旅游事业推向世界。徐霞客的家在马镇南阳岐,地处江阴南乡与无锡堰桥镇隔河相望,从胜水桥码头登船,不足2公里便进入无锡,10多公里可至无锡北门。徐霞客历次远游往返,均从家旁的胜水桥码头出发,小船直驶无锡,在无锡盘桓之后,便可从京杭大运河南来北往,畅游全国各地。
徐霞客在无锡留下哪些游踪?考证清楚十分必要,因为这里创建徐霞客景观必定要具游圣元素,如果没有其元素而凭空虚构,这就缺少了人文景观的文化灵魂。由于徐霞客每次经无锡出游是常态,他没有留下记载,现在只能从游记所涉的相关记载中以及其与友人交游的一些诗文去推测,徐霞客在无锡常来常往的地方有以下数处:
惠山、锡山
徐霞客的在锡亲友,据推测就住在锡山、惠山一带,因他的母亲王孺人,年幼时有避倭于锡山亲戚的记载。徐霞客自己有在早年曾与江阴诗人许学夷同游惠山的记载。许学夷写了《同徐振之游惠山》诗,证明他们曾在这里探泉寻胜。徐霞客在惠山的游踪,还在于他有游山品泉的情结,他在晚年西南游的日记中曾触景生情地四次提到惠山泉。如崇祯十年(1637)在湖南祁阳,在甘泉寺品尝甘泉后说:“极似惠山泉。”崇祯十一年(1638)三月,在柳州宜山雪花洞,品尝洞中的滴水时称:“甘洌不减惠泉也。”同年四月在贵州关索岭跑马泉,他饮后称:“甘洌次于惠泉。”崇祯十二年(1639)在云南大理,品了石马泉后,借冯元成的话说:“其清冽不减惠山。”
途经四省,竟四次引用惠山二泉之水,来比较当地名泉,可见他对惠山二泉的印象何等深刻。这就间接证明,惠山是他一游再游之地,可以想知他曾有多次与亲友一起在二泉品茶谈心的过往。
东林书院
徐霞客不是东林党人,从未参与东林党评政议政的活动。可他作为一介布衣,与东林党中的公卿大臣如文震孟、黄道周、陈仁锡、郑鄤、钱谦益、高攀龙、缪昌期等等都有深交,有的还是他最崇敬的挚友。徐霞客在西游途中,还时刻关心着他们的命运。
黄埠墩
这是无锡北门运河上的一座分水墩,墩虽小,但名声很大,且历史悠久,上有建筑,据说与春申君治水有关。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北上时曾囚禁于此。明代清官海瑞也曾登临此地。徐霞客每次出游,这里是必经之地。
南长街和南禅寺
南长街沿运河而建,在明代街道繁华,运河上舟楫相连,夜静更深时人们还可听到南来北往船只的橹桨声穿城而过,盛况可见一斑。南禅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这里香火旺盛,徐霞客在无锡舟行从北门至东门,必绕道南门才能至西门上惠山、锡山。所以这里也必然有其游踪。
鼋头渚
当年这里还没有“包孕吴越”和郭沫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题词,但鼋头渚石崖上刻的“明高忠宪公濯足处”,便提醒人们这里是高攀龙常来之地。徐霞客首游太湖,顺道到此驻足一游也在情理之中。
古运河和大运河
运河为无锡带来了繁荣。游圣徐霞客一生的出游、往返也都经这条线路,他在运河上都留下了踪迹。在考证事实的基础上,开发徐霞客运河之游的景观,也十分有意义。
堰桥西高山
西高山是锡北唯一一座小山,小山出平地十分耀眼,它既是锡北的坐标,更是堰桥挡风遮雨的风水山。它近在游圣的家门口,每天徐霞客开门即见山,故其为庆母80寿辰而建的晴山堂,正好面对这座西高山,正如徐霞客在闽求得签书所预言:“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由此得到了印证:母病新愈,南山晴朗,心情愉快,建堂庆寿。故西高山是具有徐霞客元素的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