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的典故,讲得是什么故事,对现代人有什么启发

“拈花一笑”的典故,讲得是什么故事,对现代人有什么启发

(图-齐白石·拈花一笑)

出处二:明代僧费隐通容著《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王荆公语佛慧泉禅师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

这就是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个公案。

后来人们也就用“拈花一笑”来表示彻悟禅理、心心相印,会心之意。典故中佛陀拈花,是他的心在作用;而摩诃迦叶的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着的心与拈花的心,两者是平等的,无二无别,也是心意相通的。因此当摩诃迦叶微笑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藉此印证,并将精妙的佛法传法给了摩诃迦叶。自此,不立文字不靠言语的禅宗心法也就流传于世了。

(图-明 吳彬 畫楞嚴廿五圓通佛像·达摩祖师)

典故寓意:

佛法本身所讲究的“无相”也正是佛法中“拈花一笑”的默契依托。作为禅宗重要典籍及民间佛教的重要经书,《金刚经》中说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禅宗讲究修心之法,而不以心取相,所以佛陀说所有一切诸相都不是真实的实相。所谓以心传心,以心悟性,进而通透彻悟世间妙法,得道圆满。《华严经》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即是讲处处有佛,只要明心见性,自能体悟真知。

因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拈花一笑”比喻心心相印,彼此不明说便知了对方心意,表示一种默契的心境,一切自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清代李渔《奈何天·巧怖》:“伊为新至我,我是旧来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劳诠谛。羡只羡你这乖菩萨,巧阿弥,降魔秘诀授凭谁?”取的便是此意。

“拈花一笑”的典故流传至今,也在后人之中有了更广泛普适的用意。在“心态”这方面也有了更多的体悟。佛陀在高升法座讲授佛法时,靠的不是“苦口婆心”的言传或是身教,而是心态上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传递与影响。佛陀传授的是一种无言的心态,一种静谧、安详、了然于心的意念,这种意念包罗万象,世间真理尽在无言的奥妙之中。而这些,不是言语文字所能传达的,在自身对佛法有了精妙的理解与透悟之后,也便有了纯净无染、怡然自得、无欲无贪、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也无可动摇的信念与心境。这也是佛家所说的“真如妙心”、意会神通。

(图-清 丁云鹏 释伽牟尼图-局部)

“拈花一笑”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平静祥和、坦然旷达的心态。有了这样通透的心态,人的境界自然也高了。不再为世间琐事纷扰,不被凡尘俗念困顿,内心自可空灵透彻。

所以,当我们遭遇生活的坎坷时,也可想一想这“拈花一笑”的故事。同样是修炼佛法之人,为什么当众人面面相觑时,只有摩诃迦叶会心一笑呢?这一笑,是对释迦牟尼佛的理解与会意,也是对佛法的领悟。这一笑,也是对佛家坦然自若、无欲无贪之境界的领悟。若是我们都对朗朗乾坤的宇宙万象、世间万物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自然不会再纠结于眼下一城一池的得与失、荣与辱了。

眼前的坎坷入不了内心的法门。所有事物都有一个过程,如果现在的情况不是好的模样,那也不用担心,因为眼下的不如意,只不过是这过程还没走到结束而已,终归是要结束的。我们心里领悟到这一层了,行动上也就不会惶惶不安了,内心的宁静与泰然胜过生活中所有“有形的收获”。若是内心一直困顿、焦虑,那人也自然难以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与世间真理对话了,人也就要错过一些明了自身、看清自心的机会。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佛为什么会无欲无求、不悲不喜?因为佛已经升华升道了,看淡也看清了人与世。我们普通人或许穷了这一生也难以达到佛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将佛的心态与心境延展到自己身上。领会到“拈花一笑”之意,其实也是沾到了一丝佛法的门道吧。

欢迎关注长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作品

公司邮箱怎么登陆
约彩365彩票官方app下载安卓

公司邮箱怎么登陆

📅 08-11 👀 1391
涨知识|德国队拿冠军对默克尔有何政治影响?
假的365不让提款怎么办

涨知识|德国队拿冠军对默克尔有何政治影响?

📅 08-09 👀 9649
王者荣耀的段位有哪些 王者荣耀2024最新排位等级顺序表
假的365不让提款怎么办

王者荣耀的段位有哪些 王者荣耀2024最新排位等级顺序表

📅 10-23 👀 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