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
描写阿伽门农装束那一部分
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功绩中负责守护第十一件功绩的目标“金苹果”的就是这种西方龙守护者形象,相传它是长生不死的巨龙,现在龙的英语“Dragon”起源于希腊语中的“drakon”(巨大的海蛇)与拉丁语中的“draoonis”相似,都意为“巨大的蛇”。
希腊文物上刻画的“龙”
盎格鲁-撒克逊神话
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的龙最早可见于完成于公元八世纪的英雄叙事长诗《贝奥武夫》(Beowulf),这部作品中记载着一条看守着宝藏的火龙,贝奥武夫与它搏斗最终同归于尽。能看出来盎格鲁-撒克逊中的龙形象是有继承古希腊文献中龙的部分特点。
《贝奥武夫》
凯尔特神话
十二世纪由吟游诗人传颂的亚瑟王传说中提到红、白两条巨龙,双龙在苏醒之时就开始相互厮杀,最终红龙将白龙驱逐,红龙代表队是凯尔特人,白龙则代表的是撒克逊人。吟游诗人通常是被君主或贵族雇佣,以纪念祖先事迹并赞颂其当下的行动,结合凯尔特人与撒克逊人之间世仇,这个带有政治属性的传奇故事在十二世纪开始流行也不奇怪了。
由于传说中红龙代表的是顽强抵抗撒克逊人的凯尔特人,所以红龙后来就成了威尔士国旗上的那条醒目的红龙纹饰,在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的盾徽上也有出现。
威尔士国旗
亨利七世盾徽左侧
北欧神话
北欧神话中的龙和上面其他传说龙的特征基本相似,基本都是守护宝藏以及能突出火焰和毒液~但是北欧神话中叫得出名字的龙也许我们都更熟悉一些,因为有不少作品都有以他们为原型的角色出场。
第一个是盘绕在世界树根部的毒龙“尼德霍格”(Nidhogg),说是龙,其实形象都还是以蛇的形象出现。在诸神黄昏中,尼德霍格咬断了世界之树的根部,是末世的警兆。
尼德霍格的本意为“黑暗中的攻击者”
17世纪的冰岛手抄本中的尼德霍格
第二个则是耶梦加得(Jörmungandr),又称世界之蛇或者尘世巨蟒。它的名字来源由于身长之大,能够环绕地球并咬住自己的尾巴,这也是衔尾蛇在北欧神话中的表现。耶梦加得是洛基与安格尔波达生的第二个孩子,在北欧神话的诸神黄昏中,与雷神托尔是死敌~各位如果会对耶梦加得熟悉的话,可能很多人来源于著名游戏战神(God of War)中的耶梦加得吧。
17世纪的冰岛手抄本中的耶梦加得
游戏战神4中的耶梦加得
环绕着世界树的衔尾蛇图案 The Ouroboros,据说是炼金术中最古老的寓意符号,象征着完整、永恒和无尽循环的概念
由于衔尾蛇与炼金术的历史关系密切,所以后来在动画《钢之炼金术师》的03和FA版中,都有衔尾蛇的形象出现。
人造人衔尾蛇纹身
钢之炼金术师2005年剧场版香巴拉的征服者
另一个例子是北欧神话中的侏儒法芙纳,法芙纳(Fafner)本来是侏儒国君主赫瑞德玛(Hreidmar)的长子,由于贪婪受诅咒的财宝而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赶走了兄弟,最后变成了毒龙,被西格尔德(Sigurd)杀死。关于这位可以变成龙的法芙纳的艺术形象,在瓦格纳的著名大型音乐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Der Ring Des Nibelungen》中以巨人造型出现,而动画的观众可能更熟悉的是《小林家的龙女仆》里的那条宅男龙。
变成龙的法芙纳最终被西格尔德所杀死,而在尼伯龙根的指环里则是著名的悲情英雄主人公齐格弗里德(Siegfried)完成的
以上种种不难发现,在欧洲各地的神话传说中除开凯尔特人、撒克逊人、维京人这种把各自神话中的龙当民族象征的,欧洲人更多对龙的感情是敬畏,但后来的维京人急剧恶化了这一印象。维京人的神话体系就是北欧神话,他们敬畏着龙的同时也深知龙的力量和象征意义。
在他们眼里龙是强大的生物,是混乱与破坏的化身,如果看到一条龙就预示着暴力和动荡的时代即将来临。正因为他们清楚这些,所以维京海盗的船头被设计为龙头形象,他们的侵略洗劫行为本身就臭名昭著,再加上他们的海盗船是以这种形象出现,无疑是放大了人们对龙的恐惧。
俗称“北欧海盗”的维京人,
“vikingar”在冰岛土语中也意味着“海上冒险”。
维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维京海盗船
海盗船船首龙头
基督教传说
龙的形象在《圣经》新约启示录的第12章中出现,其中第3、第4节提到“天上又现出异象来.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龙就站在那将要生产的妇人面前,等她生产之后,要吞吃她的孩子。”
在之后的第9节就点明了这条龙的身份:“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
最后的出现是在第20章的前三节:“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他捉住那龙,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它捆绑一千年,扔在无底坑里,将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它。”
龙之所以被基督教如此讨厌,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的龙的形态是蛇形的,不如说它就是巨蛇。蛇在基督教中是直接与撒旦绑定的,所以龙也就受到了牵连,并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转好的迹象。动漫作品《小林家的龙女仆》中托尔就是典型的西方龙形象,在漫画剧情中也提到基督教圣骑士们对龙的敌对心态。
再后来的圣乔治屠龙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其中较为完整的一版是恶龙霸占水源,市民若想取水就必须献上祭品,动物用完了就以活人来当作祭品,每天以抽签来决定由谁来作为祭品牺牲。
某天当地国王(酋长)的女儿被抽签选中,国王(酋长)也没有解决的办法,悲痛欲绝。少女走进水源正要被恶龙吞食的时候,圣乔治及时赶到将恶龙压制束缚,将其运到城中对市民说若大家都愿意皈依基督教就将这条恶龙斩杀。市民被圣乔治的举动感化,都放弃异教,改信天主。
拉斐尔创作的《圣乔治屠龙》油画作品
东西方龙的地位差异、误解和转化
先说说龙在各自本土的“形象”,在上篇的东方龙部分我们提到过,龙自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并始终作为皇权阶层的专属符号,所以中国龙的地位是超然的存在;在日本则不同,起初龙被当作农耕神和司水神,但是到后来在民间里龙却被归为了妖。
相比之下,西方本土龙的名声稍稍好一点,从炼金术兴盛的时期开始慢慢的,一边倒的怪物概念有所缓和,炼金术士们认为龙不能被定义为好或坏,他们觉得龙应该是中立的。所以西方龙从早期单一纯粹的怪物象征,逐渐演变成凶猛且拥有强大力量,类似西方神话中狮鹫般的猛兽。
日本民俗学的开山鼻祖柳田國男在他的著作《妖怪谈义》中指出:妖怪是由失去了信仰的神降格而成的。也就是说先有了神,因为某种原因无法维持神格,神才被降格成为了妖怪。
《日本妖怪大全》-妖卷
龙在水木茂著绘的《日本妖怪大全》里被归为了妖卷,这也许能证明日本龙的地位在民间部分地区也受到了降格的影响。
而来自东方的中国龙初到客场并不好过,与欧洲龙Dragon的翻译误会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当时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米凯莱·鲁吉里神父(中国名:罗明坚)在1578年3月乘船前往亚洲,次年7月抵达中国澳门,他在短时间内学习了大量中文词汇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编写了一部《葡汉辞典》。
就是在这一部辞典著作里中国龙被错误翻译成了Dragon,后人将罗明坚自己的旅行手稿编写成的《米凯莱·鲁吉里和他的中国诗歌》(Michele Ruggieri, S.J. and His Chinese Poems)中也记载着他听闻老龙神的传说,上面用的同样是Dragon,误会也由此展开。
Michele Ruggieri(罗明坚)
由罗明坚、利玛窦、钟巴相(锺鸣仁)所编的《葡汉辞典》手稿
由于西方意义上的Dragon由于前文所讲到的种种原因被认为是恶魔的象征,中国人又崇拜自己的龙,以西方人的视角加上误译这层缘故以此推理,中国人崇拜龙在某种程度就等同于“崇拜恶魔”,我们自称“龙的传人”就等同于“我们是恶魔的传人”。一些“黄祸论”(Yellow Peril)的鼓吹者又以此为依据来抹黑、诬陷中国以及我们,让这本来简单的误会加深了。
历史上以中国龙为标志的“黄祸论”的西方负面宣传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在造成Dragon与中国龙的误解多年以后,西方人随着了解的逐渐加深也意识到了把“龙”混为一谈的看法有些不妥,同时我们也有意的将我们的龙与dragon进行分割,中国龙在英语中开始被译为Loong。
比如李小龙,尽管我们更多知道的是他的英文名Bruce Lee,其实在海外还有另外一种叫法——LEE SIU LOONG,同理还有例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名字;还有我国第一块独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PU芯片——“龙芯”的英文名也是如此。慢慢的到了今天这种现象已经转变多了,西方人的固有印象开始发生转变,特别是很多基督教的信徒也开始逐渐喜欢了龙,并且进行研究和艺术上的二创。
美国传教士沃克在1882年的一篇关于龙和 Dragon有本质区别的文章,标题是:“Pagoda, Loong and Foong-Shooy”(宝塔、龙和风水)。这也是目前发现的西方人把 loong 作为名词使用的第一个实例
上世纪40年代上海出品“龙凤牌香烟”,其英文名称是 Loong Voong Cigarettes,“凤”和“龙”的拼写也非常相似
李小龙的画册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Lee Hsien Loong
2022年由德国著名艾特手表改造厂(AET REMOULD)推出了全球限量三只的劳力士迪通拿系列(Rolex Daytona)2022年东方龙图腾腕表,其名称便是Loong,Daytona龙图腾腕表以全新工艺打造,在龙眼处中加入红宝石以突出耀眼的图腾,宇宙计计时盘以精美的水墨画装饰,六小时计时盘上增加了一个球体,呈现出龙跃于表盘上的生动景象。背后舵盘上有一枚显著的“龙”汉字形象的logo。
“龙作为东方文化中最特殊的神物,其形象及相关文化对东方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龙象征着高贵、正义、恭敬,承载着人们对自由和完美的追求和向往。”这段话出自西方人现今对我们的龙给与的肯定和赞美~时间回到现在,西方人在如今的ACG领域的很多作品比如游戏《龙与地下城》、《冰与火之歌》、《勇者斗恶龙》、《魔兽世界》,电影《训龙高手》等等,这些作品冲淡了不少龙的负面印象,并一定程度上将龙娱乐化了,这也许是西方对本土龙负面形象逐渐改善的原因。
而在文化交融互通的今天,更多的西方人也通过各种媒体更多的了解东方文化作品中龙表达的意义,在他们看来中国龙与日本龙并无二致,都是和西方龙特征不尽相同的东方龙,而现今最风靡世界的形象代表之一应该就是动漫《龙珠》中的神龙了,即是许愿之神的化身,又让东方的龙以正面形象传播给西方,即使在ACG文化中,也正在慢慢刷新和改变西方人对东方龙的印象和认知。
改编自《冰与火之歌》的电视剧《权力的游戏》
《魔兽世界》
东西方龙文化的创意与拓展
从圣乔治屠龙的传说开始,西方龙被改编进入后世各种各样的作品之中,范围之广也影响到东方文化的创作中,比如久保带人的《龙与魔女》(burn the witch)中就有讲述这个传说的桥段,不仅如此,这部作品就是以龙为反派形象主角们需要对它们展开讨伐的设定展开的。
《龙与魔女 burn the witch》
以游戏动画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后左右还能看到许多以传统龙形象为元素的日本游戏和动画作品,这可能与当时的创作者左翼居多,以及当时的港片文化输出有关,不能说当时的作品没有西方的龙元素或东西方龙文化一起出现,但是在当时传统的龙元素占比比较大。
我们比较熟知的东西方龙文化融合作品例如鸟山明的《七龙珠》、《魔神英雄传》、纯东方龙文化的例如《圣斗士星矢》中的紫龙、宫崎骏《千与千寻》中的白龙都是鲜活的例子。
《魔神英雄传》新版
《魔神英雄传》中西方龙形象
《圣斗士星矢》紫龙
《千与千寻》白龙
西方龙也有出现,但是剧情之中还是以传统东方龙占比更多,也更重要,比如七颗龙珠凑齐出现的神龙以及剧场版和游戏里出现的龙拳招式。
说到《龙珠》,这部动漫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名字也很有意思,尽管故事的架构开始是围绕东方龙为原型的龙珠而展开的,然而却用了ドラゴンボール(DRAGON BALL)的作品命名,在漫画上也有写作龍球但日语注音是ドラゴンボール的情况。
此外在比克(短笛)大魔王篇章中,老比克和神仙分裂之前本为一体,来自那美克星的龙族后裔,在成为地球的神仙后根据家乡的神龙系统制造了地球的龙珠和神龙(东方龙特征),而恶的形态比克大魔王从神仙分离出来后,又以吐蛋的形式生出了魔族战士(西方龙特征),如此融合龙的形态和概念,可能是为了更好的打开龙珠这部作品的海外市场而策划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出现在号称让地球上任何国家的读者都为之着迷的漫画中,无形中成了最有力的宣传。
地球与那美克星的神龙,刚好分别是东西方龙的形象
由那美克星龙族后裔的神仙,分裂出的老比克大魔王所生的魔族战士身上,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西方龙“Dragon”元素
同样,西方龙文化传播在这个时期也有深刻影响日本后世的存在,那就是《勇者斗恶龙系列》,由此以来受明治维新西化的影响,欧美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直都远远不断的译制成日文版在日本国内发售,明治维新以及数十年西化成功给日本后来以西方奇幻为蓝本的日式奇幻作品创作打下了基础。
提到西方奇幻就必须要提及一个人,那就是《魔戒/指环王》的作者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可以说不仅日式奇幻作品,后世全世界的奇幻作品都是拜这位的影响所赐,全是这位大神的错(笑)。
英国文坛巨匠,牛津大学语言教授托尔金J.R.R.Tolkien(1892~1973)
托尔金的奇幻巨著《The Lord Of The Rings》
由于《魔戒》后续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这部作品构建的奇幻世界观启发影响了许多其他作品,特别是在代表东方文化高产的日本,因此其中就有世界第一款RPG游戏《龙与地下城 Dungeons & Dragons》的诞生。后世很多作品也受到它和魔戒的影响,比如动画《罗德岛战记》;游戏《上古卷轴》、《魔兽世界》、《最终幻想1》、《塞尔达传说》等等以及对日本再次产生重大影响的《勇者斗恶龙 Dragon Quest》系列。西方龙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快速普及。
《龙与地下城》
《上古卷轴》
《最终幻想》初代
《勇者斗恶龙》
其中《勇者斗恶龙》系列在日本曾一直是稳稳的国民级作品,它对日式奇幻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许有不少动漫受众会困惑日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作品都要用勇者、公主、魔王、恶龙以及欧洲世界观设定,包括近些年爆火的异世界动画作品,都是因为大都基于上述公式般的西方奇幻世界观的背景为源展开的。
《盾之勇者成名录》
《关于我转生变成史莱姆这档事》
《overlord》
《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异世界居酒屋》
《异世界食堂》
以上提到的这些异世界设定都属于日式奇幻题材,与传统的奇幻是有本质区别的,用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来进行举例:日式奇幻中的中世纪欧洲对比现实中世纪欧洲,修仙小说中我国的道家对比现实中的道教,一对比是不是就很形象了?
武田宏志x怪物猎人20周年纪念合作作品
在本文的最后,笔者想吐槽下关于如今中国龙形象的设计~在当代设计中,个人认为并不一定需要还原某个器物,或按照历史文献中的经典形象完全照搬,可以说追求固有的一成不变制约了创新理念。
典型的例子便是在第八与第九艺术——电影和游戏的领域,这两者都是以前面的艺术们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产物,其中很大程度上是要以其设计形象概设、画面等视觉元素来进行表现的,所以视觉语言变得尤为重要,所以有些东西的所谓经典形象就很有必要在幻想题材的作品里由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进行操刀来修改。比方说通过龙鳞的细节展现不同:尖锐的龙鳞对比弧度缓和的鳞片就是更体现攻击性和被凶猛;像龙的体型、粗细等根据“特质”做出透露给观众不同的气息,都会有同样的功效。
举个电影《白蛇缘起》的例子:在影片龙的最终决战时的反派师父,变身后的类双头龙蛇造型就与主人公小白的形象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师父的形态明显设计上比小白更加粗犷凶恶,由于体型特别是头部被纵向拉宽变得粗大,且身上鳞片被设计得更尖锐,整体配色相互对比等等都是出于设计师对在理解之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设计出来的……在个人看来需要这样的设计,才是追求创新又尊重传统经典的人,在创作之路上愿意探索前进的方向。
变身后的师父
体型的差异和善恶形态一目了然
结尾
洋洋洒洒的聊了不少……其实作为“龙的传人”说起龙,归根结底我们更希望能把龙这个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表,随着时代的进步一起更长久的传承下去,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它一直就是我们的符号~
全文结束辛苦观看!欢迎在留言区说说您的想法!喜欢的话还请点赞分享!感谢大家!我们下一期见~
资料与引用
《龍の棲む日本》/黒田日出男——岩波新書
《龍の起源》/荒川紘——角川ソフィア文庫
《龍と蛇 権威の象徴と豊かな水の神》/那谷敏郎——集英社
《袞龍の冕服と龍蛇神の信仰》——櫻井稻麿
《日本龙文化研究》/铁军、侯越、潘小多、郭连友、潘蕾、王鑫、大越公平——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日本三代実録』にみえる五大災害記事の特異性/柳澤和明
《日本妖怪大全-妖卷》/水木茂
《知中·一本读懂山海经》/苏静——中信出版社
《知日·妖怪》/苏静——中信出版社
《中国古代歌谣整理与研究》/王娟——高等教育出版社
《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全览》/吕洪年——浙江文艺出版社
《中西龙文化对比与文化误读》/戴萌——厦门大学
《第一部《葡漢辭典》中所見粵語詞彙》/陶原珂
《日本十二支考〈龍〉》
《日本十二支考<龍>現代文化篇》/濱田陽
《中日龙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对比研究》/罗亮——哈尔滨师范大学
《中国龙与日本龙的相异性分析》/孙雄燕——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日における「龍」という象微記号の比較研究》/李媛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中西方龙形象的差异及其文化意义》/庞进——东方收藏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之文化差异与翻译》/史传龙, 贾德江——南华大学
《中西方龙文化比较研究》/匡延——湖南师范大学
《日本平安时代龙神信仰研究》/付美——曲阜师范大学
《中西方龙文化的差异》/朱芳、李梦凡——商丘师范学院
《中外龙文化异同考察比较》/吴建福——福建漳州职业技术学
《『日本三代実録』にみえる五大災害記事の特異性》/柳澤和明——東北歴史博物館
《中国龙与西方龙的比较》/赵世平——西安外国语学院
《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董玉洁
《文化差异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周思露——陕西师范大学
《探析中西方龙及龙文化》/吴鹏——科技视界
《竜女の妹——『七人童子絵詞』の資料的価値に及ぶ》/田中貴子
《異類婚姻謂の類型分析》/川森博司
《宗教视野下中西方龙文化的对比性研究》/习羽——贵州大学
《龙纹的时代特征》/郝颜飞
《浅论对外龙文化教学》/蓝晨兴——广西大学
《中国古代龙文化影响下的古代建筑研究》/韩海雷——河北工业大学
《文化隐喻视角下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比较》/朱珺、李旋——上饶师范学院
《吐鲁番阿斯塔那225号墓出土伏羲女娲图与日本龙谷大学藏伏羲女娲图的缀合》/郑渤秋
《弥生人が見た龍》/長谷川一英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黄佶 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