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泛色辨晕光?蟋蟀色与光的秘密

如何识泛色辨晕光?蟋蟀色与光的秘密

大多数斗蟋的体色均由深变淡,按常规的选法,深色变淡色者应加留养,淡色变深色者丢弃。但根据近数年的实践和观察,这个被肯定多年的结论,笔者以为后半句应加以修正,即:淡色变深色者应视为珍品。例如,黑紫、乌背黄、黑黄之类的优良斗蟋,都是由淡色变深的。

在”白露”前后已经泛色、由深变浅者,是早熟虫无疑,早斗有利,晚斗必败。在”秋分”前后定色的虫,若娇艳夺目,绚丽多彩,大都属于花色虫,偶尔也能获胜,但决非上品。同样是“秋分”前后由深变淡的虫,若翅色柔和,色烙搭配适宜,正与某些品种吻合,则应视为候选将才,珍而蓄之。

3、 突变或不变

斗蟋身色泛变,大多数随时间而渐变。但也有少数斗蟋属于突变性转色,即在一个晚上使原来的颜色变得面目全非,仿佛换了一条蟋蟀,令人大吃一惊。此种变色情况,大都属于变好的范例,很有可能成为一员大将。但倘属形相一般,变色时间较早,也不一定是出类拔萃之辈。

另外还有一种斗蟋,从落盆至晚秋,其色泽始终如一,毫不转色,甚至连头沙也长期不开,常被少数里手看成是嫩底虫,其实它好比武林高手,内力非常雄厚,不论何种环境,总是面不改色。这种虫看似动态文静,其实内藏杀机,遇敌夹口奇重,是常胜不败的将帅之才,比一个晚上突变的斗蟋更厉害。

4、 色纯或色混

一般地说,色纯的斗蟋可以一目了然,特别是虫王、大将级别的虫,大多属整皮正色,粗看似统体一色,细看其色烙完全符,合品种特征。

例如眼前看到一条黄虫,生得金箔头色,黄顶线,火盆底项,金翅色如焦叶,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真黄,一是深黄。它们均要求配乌钢牙成虫王,若非钢牙,至少也能成将。又如一条深色紫虫,深黑紫头,红顶线,铁皮项,紫袍色如紫菜,也只有两种可能:不是黑紫便是深紫(茄皮紫)。它们的区别仅仅是牙色的深浅,黑紫要求黑老红钳或紫黑钳,深紫要求配红钳。倘若牙色稍淡,或是黄板钳甚至白钳,也仍属上品之列。

相反,色混之虫就比较难辨,往往青不像青,紫不像紫,令人揣摸不透。举例来说,有一条中色路的青虫,两条白顶线生得细长浮出,可是它的耳环并不连环。定它是紫虫,又不是殷红脑线;说它是白紫,翅色无白光,鸣声不响亮。又例如一条浑身棕色、略带紫光的虫,初看疑是栗壳紫,可是它的顶线、耳线均与青虫一样色相,虽然鸣声属紫虫类型,但行动迟钝、文静,又不像紫虫。两者均令人难以捉摸,这类虫,行家称它为色混,属于不取之列。

5、 色浓或色淡

色浓、色淡的观察部位,主要是衣翅,与别的部位无关。色浓、色淡既不是指颜色的深浅,也不是指衣翅厚薄的关系。这里所指的仅仅是颜色的厚度,色厚则浓,色薄则淡;色厚则内力足,色薄则内力差。

如何观察色的浓淡?主要看两个方面:其一,翅心是否有膏药迹,其二,翅的松紧和是否能见白肋。如两者均不见,属色浓无疑,此虫可能成将才;若两者能见度高,包扎又松,属色淡之列,此虫大告不妙。

二、光的类型及相法

斗蟋的光泽包括顶光、头光、水光、油光、色光和毫光等。察看光泽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光泽好比蟋蟀身上的窗口,能窥知蟋蟀内在的素质,同时也反映了虫在出土前生态环境的优越或芜劣。这里所指的生态环境,就是前人所说“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实质上就是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食物构成状况在光泽上的反映。在山青水秀大环境下的同一处小环境里,某些若虫如占据优越的地势,常可获得特殊的食物营养,其素质必好;反之则差。这在光泽上有所反映,因此可以从光泽上加以鉴别。但要从光泽上窥知斗蟋的内在素质,并非易事,非有多年经验不可。

1、顶光和头光

任何一条斗蟋,都有顶光和头光。头光在后,显光时间主要根据虫底老嫩和是否到达出性期而定。头皮见光习称升光,升光有两重表现:一是顶光增亮,光芒耀眼;二是头皮后部毛茸渐褪,也发生亮度。这是到达可斗期的标志之一。最后还有一个褪光的过程,顶光渐次上油,顶门变得昏暗无光,说明虫已老朽,行将死亡。

升光有迟早之分。早升光并非好事,热虫往往在“白露”前后升光,无大将可言。中期升光最佳,正如人到中年,气血两旺,拼搏力特强,若遇强敌,也能尽力而为。晚升光又可区分两类情况:一类是色烙早已定型,但头雾迟迟不开,有的甚至连两点冬瓜霜仍留项边,此种潮嫩之虫, ?内力单薄,斗必败北;另一类是少数晚成之虫,从前期至后期,始终没有变色,也不褪头沙,属于正常现象,且大多出类拔萃。

2、水光和油光

水光和油光都发生于翅翼。收虫或理虫时一般应剔除或放弃,因为水光或油光均为虫之所忌,是虫质不良的表现。水光和油光常常容易混淆,它们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两者的区别在于光的亮度。前者虫之头光未出,项毛尚存,翅已见光,光淡如水,一眼见底者就是;后者翅起油色,翅光发亮射目者即是。还可以这样说,凡虫生水光,在不同条件下,或迟或早会转变成油光。翅起油光发亮,本采是到达可斗期的标志之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当龄期。

但若起油过早,必须提早进入走油期。油光早见,本是嫩虫,提早过性,更是无用。去外地收虫实践证明:由于馐不妥或在途时间过长,途中受热、遇寒,待虫落盆,便可发现大量疲软、爬盆乃至泛油的虫。说明多数虫的素质欠佳,收购了带水光甚至已经带油光的虫。倘若其中还有部分虫安然无恙,动态自若,倒可认.定为将才。

3、蜡光和青光

蜡光和青光都发生于跳腿。斗蟋大腿能见蜡光,说明虫底老结,外骨骼已经硬化,体制强健;若大腿白净,只见青光,反映虫底嫩,外骨髂薄而软,体质脆弱。因此,早秋收虫、选虫,在对跳腿的要求上,必须挑选腿起蜡光的虫,剔弃腿带青光的虫。两者的区别在于:蜡光见于大腿的内侧,滋润而细腻,光反映柔和;青光见于大腿的内侧,从细直线条上略泛青光,皮肉娇嫩而带死色。

4、色光和背光

色光反映于衣翅,背光发生于腹背,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凡具色光和背光的虫,早秋均不见光泽。色光发生的时间早晚不一,大部分于“秋分”前后显现。这种光泽隐约闪烁,并不射目。实际上是由背肉生光即背光反映于翅上的结果;并因翅褶皱的反射, 因不同角度而闪光,行家习称宝光,包括色光和背光。

凡有色光的虫,多属强者。此类斗蟋常在深夜显现真相,行家所谓的子夜观虫,主要就是观察虫的动态和色光。早秋通体无光的蟋蟀,往往会产生色光,因此早秋应该多收无光泽的虫,也算是个决窍。

虫之色光随不同品种而异,最多见的是金光,除了各种著名的黄虫是金光以外,还有不少青虫、紫虫也泛金光。例如紫青、黑青、蟹青、淡白青、真紫、金背紫、铜头铁背和乌头金翅等,均泛金光。此外,还有呈蓝光的天蓝、青、白紫、黑笃;呈紫光的红头紫、茄皮紫;呈银光的灰青;呈现蜡光的真白、草色白等。

5、光的秘密

毫光是笔者的借用词,主要是指浮于虫体之上的一种晕光。本来不易窥见,由于光线的衍射而见到。好比阳光或月光透过云层时,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晕光(光圈)。以斗蟋而论,这是内力非常雄厚的反映,带有毫光的虫,都是斗蟋中的将帅之才。

喜欢蟋蟀文化的广大虫友请继续支持这一期,多多分享给有同样爱好的虫友。有你的支持,超级宠物星蟋蟀频道才能做得更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作品

三款电视听歌软件,拉满客厅范围感
日博365官网

三款电视听歌软件,拉满客厅范围感

📅 08-15 👀 9233
全屋定制设计师要学多久能出师?过来人掏心窝的实话
约彩365彩票官方app下载安卓

全屋定制设计师要学多久能出师?过来人掏心窝的实话

📅 08-09 👀 3591
万达×FIBA篮球世界杯球童选拔赛总决赛举行
日博365官网

万达×FIBA篮球世界杯球童选拔赛总决赛举行

📅 08-08 👀 9490